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2024-05-10

1. 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是随着人类对建筑内外信息交换、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节能性的要求产生的。智能建筑及节能行业强调用户体验,具有内生发展动力。建筑智能化提高客户工作效率,提升建筑适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同时,我国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也给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国平均每年要建20亿平米左右的新建建筑,前瞻预计这一过程还要持续25-30年。按照“十二五”末国内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30%计算,该比例提高近一倍。未来三年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增速维持在25%左右,2013年市场将超千亿规模。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对建筑智能化日益重视,高档商业楼盘、政府办公楼、智能化家居、体育场馆等建筑对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智能化功能的要求也更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与智能建筑联系密切。在市场自发需求和政策鼓励的推动下,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十分乐观。据统计,2006-2010 年,这些企业拥有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2010 年的市场规模为540.70 亿元,较上年增长24.93%。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实际市场规模要远大于此数据。

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2. 智能建筑行业现在怎么样啊

智能建筑研究热度或将下降
虽说智能建筑的雏形30年前就已经出现,未来建筑的样子也在各种科幻电影中出现,但智能建筑研究热度上升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前瞻以“智能建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智能建筑相关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和论文发表数量情况。
1990年开始,我国智能建筑渐渐有了研究热度,到2000年之前,论文数量加速上升,但重量偏小,显示出智能建筑市场需求并不充足。新世纪之后,由于智能建筑符合人们对未来建筑的预期,智能建筑研究热度随之上升,并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下降。
2012年,我国智能建筑相关论文与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同步上升,研究热度随之上升,度过2013、2014两年平缓期之后在2015年迎来爆发。

从中信房地产指数来看,智能建筑研究热度较高的2008年,2015年正是房地产行业指数较高的一段时间。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景气可以刺激智能建筑研究热度上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或许在长远的将来使智能建筑的研究不那么依靠房地产产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房地产产业发展压力增大,或将导致智能建筑研究热度下降。

智能建筑的驱动因素
智能建筑近年来发展不断加速,是技术发展、政策扶持、行业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技术端,近年国内外技术革新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发展进入到新发展阶段。
从政策端看,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到2018年,分级分类建设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智慧城市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在需求端,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发展仍不充分。但总体上说,中国智能建筑普及程度仍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智能建筑占新增建筑的比重仅为日本的一半,未来需求不论从新建还是改装来说都很充足,发展空间广阔。

智能建筑行业竞争加剧 前景可期
虽然智能建筑研究热度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在智慧城市的复杂系统之下,智能建筑行业将会越来越重要。智慧城市产业环节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未来的智能建筑行业竞争,并不只是某个环节、某家厂商优势的竞争,而是集规划、设计、网络、设备、服务、投资等“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更好地发挥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在资本、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落地实施。

我国智能建筑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起步晚,基数较小。在美国和日本,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分别超过70%和60%。相比于其他发国家,我国智能建筑占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国内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不断上升,加上已有建筑智能化改造,预计到2023年,国内建筑智能化工程市场规模将达到12276亿元,前景可期。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 智能建筑行业现在怎么样啊

智能建筑研究热度或将下降
虽说智能建筑的雏形30年前就已经出现,未来建筑的样子也在各种科幻电影中出现,但智能建筑研究热度上升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前瞻以“智能建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智能建筑相关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和论文发表数量情况。
1990年开始,我国智能建筑渐渐有了研究热度,到2000年之前,论文数量加速上升,但重量偏小,显示出智能建筑市场需求并不充足。新世纪之后,由于智能建筑符合人们对未来建筑的预期,智能建筑研究热度随之上升,并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下降。
2012年,我国智能建筑相关论文与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同步上升,研究热度随之上升,度过2013、2014两年平缓期之后在2015年迎来爆发。

从中信房地产指数来看,智能建筑研究热度较高的2008年,2015年正是房地产行业指数较高的一段时间。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景气可以刺激智能建筑研究热度上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或许在长远的将来使智能建筑的研究不那么依靠房地产产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房地产产业发展压力增大,或将导致智能建筑研究热度下降。

智能建筑的驱动因素
智能建筑近年来发展不断加速,是技术发展、政策扶持、行业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技术端,近年国内外技术革新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发展进入到新发展阶段。
从政策端看,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到2018年,分级分类建设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智慧城市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在需求端,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发展仍不充分。但总体上说,中国智能建筑普及程度仍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智能建筑占新增建筑的比重仅为日本的一半,未来需求不论从新建还是改装来说都很充足,发展空间广阔。

智能建筑行业竞争加剧 前景可期
虽然智能建筑研究热度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在智慧城市的复杂系统之下,智能建筑行业将会越来越重要。智慧城市产业环节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未来的智能建筑行业竞争,并不只是某个环节、某家厂商优势的竞争,而是集规划、设计、网络、设备、服务、投资等“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更好地发挥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在资本、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落地实施。

我国智能建筑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起步晚,基数较小。在美国和日本,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分别超过70%和60%。相比于其他发国家,我国智能建筑占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国内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不断上升,加上已有建筑智能化改造,预计到2023年,国内建筑智能化工程市场规模将达到12276亿元,前景可期。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智能建筑行业现在怎么样啊

4.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智能化建筑是当今的一大发展趋势,住宅也不例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舒适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未来小区和住宅拥有智能化系统的设备,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是住宅在功能方面的大势所趋。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则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绿色、信息化与智能化结合。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在台湾和香港称为聪明型建筑或聪明建筑,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势所趋和人们社会需求的人心所向两个因素促成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美国智能建筑学会(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指出:“没有固定的特性来定义智能建筑。事实上,所有智能建筑所共有的唯一特性是其结构设计可以适于便利、降低成本的变化。”IBI的说法确定了智能建筑应具有的特性元素。智能建筑必须保持一个有效的工作环境、自动综合运转并能够灵活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变化的需求。
智能建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纵观人类建筑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智能建筑诞生的历史必然。原始社会诞生了人类早期遮风避雨的茅屋,农业社会诞生了城墙和雄伟的宫殿等建筑物,工业社会诞生了钢结构或混凝土的摩天大楼。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关键技术的突破,必将进一步促进智能大厦的发展。智能大厦正向着集成化、智能化、协调化方向发展,实现智能化管理已经成为重要标志。可以预见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革命的先声,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部门,乃至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标志。
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为City 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总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发展,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在智能住宅方面,表现为网络技术应用和控制方式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住宅小区,使住宅控制与管理技术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住宅控制方式主要为电子型。20世纪90年代初为程序型控制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为网络型控制方式。在21世纪,住宅控制方式将演变为智能控制型。各种家电设备都“上网”,实现家电接口标准化、设备控制智能化、系统功能集成化。
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热水、生产污水、消防用水、生活及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使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实现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益;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等都是智能建筑所能达到的。智能建筑内的所有设备应该起到增强其住户智能的目的。借助于系统,住户可以快速高效地自由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住户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很容易地向世界各地发出要求和指示。智能系统也可以提供娱乐和教育的方式,住户在家时就好像在国家图书馆一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建筑的数量也在急剧地上升。随着更多智能建筑的出现,将有更加先进的技术补充到这一领域中,使这一技术更加成熟、完善。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

5. 智能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

6. 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由于智能建筑的理念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发展理念,所以我国智能建筑主要更多凸显出的是智能建筑的节能环保性、实用性、先进性及可持续升级发展等特点,和其他国家的智能建筑相比,我国更加注重智能建筑的节能减排,更加追求的是智能建筑的高效和低碳。这一切对于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控制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建筑将会在未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将会作为现代建筑甚至未来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断吸收并采用新的可靠性技术,不断实现设计和技术上的突破,为传统的建筑概念赋予新的内容,稳定且持续不断改进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智能控制与传统的或常规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 常规控制往往包含在智能控制之中,智能控制也利用常规控制的方法来解决“低级”的控制问题,力图扩充常规控制方法并建立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控制问题。1. 传统的自动控制是建立在确定的模型基础上的,而智能控制的研究对象则存在模型严重的不确定性,即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者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动,比如工业过程的病态结构问题、某些干扰的无法预测,致使无法建立其模型,这些问题对基于模型的传统自动控制来说很难解决.2. 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或输出设备与人及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很不方便,希望制造出能接受印刷体、图形甚至手写体和口头命令等形式的信息输入装置,能够更加深入而灵活地和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同时还要扩大输出装置的能力,能够用文字、图纸、立体形象、语言等形式输出信息. 另外,通常的自动装置不能接受、分析和感知各种看得见、听得着的形象、声音的组合以及外界其它的情况. 为扩大信息通道,就必须给自动装置安上能够以机械方式模拟各种感觉的精确的送音器,即文字、声音、物体识别装置. 可喜的是,近几年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能控制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使智能控制变成了多方位“立体”的控制系统.3. 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对控制任务的要求要么使输出量为定值(调节系统) ,要么使输出量跟随期望的运动轨迹(跟随系统) ,因此具有控制任务单一性的特点,而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任务可比较复杂,例如在智能机器人系统中,它要求系统对一个复杂的任务具有自动规划和决策的能力,有自动躲避障碍物运动到某一预期目标位置的能力等. 对于这些具有复杂的任务要求的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的方式便可以满足.4. 传统的控制理论对线性问题有较成熟的理论,而对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虽然有一些非线性方法可以利用,但不尽人意. 而智能控制为解决这类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找到了一个出路,成为解决这类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 工业过程智能控制系统除具有上述几个特点外,又有另外一些特点,如被控对象往往是动态的,而且控制系统在线运动,一般要求有较高的实时响应速度等,恰恰是这些特点又决定了它与其它智能控制系统如智能机器人系统、航空航天控制系统、交通运输控制系统等的区别,决定了它的控制方法以及形式的独特之处.5. 与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足够的关于人的控制策略、被控对象及环境的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6. 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较,智能控制系统能以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表示的混合控制过程,采用开闭环控制和定性及定量控制结合的多模态控制方式.7. 在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变结构特点,能总体自寻优,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能力.8. 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有补偿及自修复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总之,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机自动地完成其目标的控制过程,其智能机可以在熟悉或不熟悉的环境中自动地或人─机交互地完成拟人任务. 相对于智能家居在中国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历史还要更长,就基础功能而言,大型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新建办公楼宇和商业楼宇等基本都已是智能建筑,这也就意味着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准配置。然而,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也并不让人满意,系统稳定性差、功能实现率低、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一直是智能建筑屡遭诟病的问题。近些年,智能一体化设计逐渐在智能建筑行业兴起。简单来说,智能建筑一体化,就是将庞杂的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在了一起,做到了标准统一、施工方统一。这样一来,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都将大大增加。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 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对建筑设计不够了解,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目前国内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很多,但我认为这些规范功能论述较多,做什么谈得较多,但怎么做不够具体。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手头缺少一本类似《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样一册工具书。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施工许可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部分工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以致走过场。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建筑设计一般有三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步和施工图设计。前两个阶段一般要经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组织的评审。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与建筑设计一道委托,以致滞后未参加评审。部分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为有关主管部门,如规划、建设、环保、消防、交通、市政、电力等,连电信、广电部门也未参与,以致智能化部分无人评审。 影响智能建筑今后发展的因素较多,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之路上,智能建筑必须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这也可认为是智能建筑的“梦”。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急剧发展的推动和国家新四化的演变,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目标的指导下,为了破解城镇化带来的各种“城市病”,智慧城市建设时不可待。而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广度和深度展开,智能建筑必须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这是智能建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与此同时,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应从智能建筑体系架构确定、设计理念更新、标准与规范完善、B/S访问模式确立、集成融合平台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嵌入式控制器系统架构等方面来考虑。

7. 智能建筑的含义?智能建筑以后的发展?

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未来的随着物联网的技术中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物联网 产生强大的影响。射频识别技术,RFID将会让建筑中的需要智能控制的物体都装上传感器,然后通过互联网(随着IPV6技术的发展世界上每一粒沙子都可以分得一个IP),将建筑中需要控制部分的控制参数到网络,然后通过未来物业公司网络上的 云计算机,通过云计算,再通过互联网 将控制命令准确的下达到具体的需要控制的部分,所以未来的互联网 必然是 更舒适 跟简单(人操作上),更迅速。更安全。更 。。。更。。。
(我是智能建筑专业的学生,下面部分的未来发展部分,全是自己的一点观点,水平有限,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批评。)

智能建筑的含义?智能建筑以后的发展?

8. 什么是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 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产生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 (Hartford)市建成。中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将4C技术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4C技术仅仅是智能建筑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性质   通过对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 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大厦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建筑智能化结构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概念   修订版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原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系统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按照上海市的定义,智能家居“是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通信和系统集成技术建立的家庭信息化平台,它通过家庭网络将与家居设备和系统互联并统一管理,以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家居生活环境”。 标准   在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中主要使用这两套标准作为设计依据。其中,智能化标准侧重于:以建筑物为平台,强调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结构的配合和协调,如:综合布线系统(GCS,PDS)、火灾报警系统(SA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S)、火灾报警系统(FAS)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监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等。 数字化标准侧重于:以数字化信息集成为平台,强调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一卡通综合服务、业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网络融合、功能协同,如:综合信息集成系统(IBMS.net)、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系统(IPMS)、楼宇管理系统(BMS)、综合安防管理系统(SMS)、“一卡通”管理系统(ICMS)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等。       由于历史和部门协调的原因,两套标准的名词、概念、系统内涵可能需要进一步标准化,避免在工程实践和国际交流中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加大社会沟通成本。比如:BAS与BMS、SAS与SMS。作为系统性标准,定性太多、定量指标几乎没有,作为教科书或职称论文尚可,但是作为指导智能建筑这个新兴产业整个行业的技术管理标准,同志仍需努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