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货币制度?

2024-05-20

1. 隋唐的货币制度?

隋唐货币制度承上启下,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以钱币、布帛为主要流通手段的传统,又为宋元时代纸币、白银的登场拉开了序幕。
隋唐基本货币制度类似于复本位制,钱帛兼行,大宗支付用绢帛,小额交易用钱币,布帛和钱币一样具有法定偿付能力,法律上有种种规定来保障布帛的正常流通。在唐前期,布帛作为货币的地位最高、作用最大,使用范围甚至超过钱币。
钱重物轻愁煞人
法定货币中并不包括金银,金银只是岭南、西域等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通货,但大量用于储藏、赏赐、贿赂以及制作器物饰品。唐末,白银有了正式进入流通领域的趋势。
终唐之世,货币流通受到三大问题的困扰:唐前期的私铸与恶钱流行;肃宗、代宗时的通货膨胀;唐后期的通货紧缩与钱重物轻。关键在于官钱数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通货经常短缺。钱荒一直无法有效解决,造成私铸、恶钱等问题

隋唐的货币制度?

2. 隋唐的货币制度?

隋唐货币制度承上启下,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以钱币、布帛为主要流通手段的传统,又为宋元时代纸币、白银的登场拉开了序幕。

隋唐基本货币制度类似于复本位制,钱帛兼行,大宗支付用绢帛,小额交易用钱币,布帛和钱币一样具有法定偿付能力,法律上有种种规定来保障布帛的正常流通。在唐前期,布帛作为货币的地位最高、作用最大,使用范围甚至超过钱币。 

钱重物轻愁煞人 
法定货币中并不包括金银,金银只是岭南、西域等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通货,但大量用于储藏、赏赐、贿赂以及制作器物饰品。唐末,白银有了正式进入流通领域的趋势。

终唐之世,货币流通受到三大问题的困扰:唐前期的私铸与恶钱流行;肃宗、代宗时的通货膨胀;唐后期的通货紧缩与钱重物轻。关键在于官钱数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通货经常短缺。钱荒一直无法有效解决,造成私铸、恶钱等问题

3. 中国古代银币的魏晋至隋代

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1955年在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中国古代银币的魏晋至隋代

4. 隋朝货币是什么

隋初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封建统治.

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隋五铢有两种,分两个阶段铸行:
一、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二、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文帝开皇年间铸。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四斤二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至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 开皇五铢制作精美整齐,形体大小轻重不一,标准钱一般为2.5厘米,重约3.0-3.4克,小型者钱直径为2.3厘米,重约2.25-2.3克。“五铢”面文为篆文,横读,“五”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累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可谓轻巧。

5. 隋朝时期货币是什么样的?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300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有人辨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丨为“丨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末战乱而已。

隋朝时期货币是什么样的?

6. 隋朝货币发展简介


7. 隋唐以后的货币是什么样的?

隋唐时期国家法定的通货。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立﹐朝代更迭﹐加以私铸严重﹐货币品名甚多﹐轻重不等。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更铸五铢钱﹐每千文重四斤二两﹐其它钱币禁止流通。文帝时﹐币值大体稳定。隋末私铸劣币的清况十分严重﹐千钱只有一斤重﹐甚至剪铁片﹑裁皮糊纸以为钱﹐币值下跌﹐物价大涨。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每十文重一两﹐千文重六斤四两。字为欧阳询所书。自此以后﹐“钱”成为两以下一级的重量单位。中国钱币由此改称通宝﹑元宝或重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钱文也由篆书改为以楷书为主。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流通。高宗干封元年(666)﹐铸干封泉宝﹐径一寸﹐重二铢六分﹐每文当开元通宝十文。
这是以年号名钱的开始﹐行用不到一年即废。高宗到玄宗开元年间﹐私铸盛行﹐恶钱泛滥。由于钱币数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政府严禁私铸和用好钱收买恶钱﹐都没有收到效果。天宝时﹐政府增加铸钱量﹐在绛州设三十炉﹐扬﹑润﹑宣﹑鄂﹑蔚等州各十炉﹐益﹑郴等州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全国共设九十九座铸钱炉﹐每年用铜两百万斤﹐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肃宗干元元年(758)﹐由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正在进行﹐国家经费不足﹐铸钱使第五琦铸干元重宝﹐钱径一寸﹐每缗重十斤﹐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又令绛州铸重轮干元通宝﹐以一当开元通宝五十﹐与开元通宝钱并行。这种通货贬值的办法﹐虽然没有继续实行﹐但由于生产破坏﹐货重钱轻﹐物价腾贵。代宗即位后﹐干元钱和重轮钱皆以一当一。由于每缗用铜量较开元通宝要多﹐民间以干元﹑重轮钱销铸为铜器﹐不复行用。此后﹐铜贵钱贱﹐民间熔钱铸为铜器的越来越多﹐钱币越来越少﹐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因此﹐自德宗贞元(785~805)以后﹐又发生了通货紧缩﹐货轻钱重﹐物价下跌的现象。大历(766~779)时匹绢值四千文﹐到贞元十九年(803)跌为八百文。这个价格一直通行到元和(806~820)﹑长庆(821~824))年间。

隋唐以后的货币是什么样的?

8. 隋朝用的货币是什么阿?

隋初货币极为混乱。
  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封建统治,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隋朝五铢

  隋五铢有两种,分两个阶段铸行:一、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二、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文帝开皇年间铸。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四斤二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

  至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 

  开皇五铢制作精美整齐,形体大小轻重不一,标准钱一般为2.5厘米,重约3.0-3.4克,小型者钱直径为2.3厘米,重约2.25-2.3克。“五铢”面文为篆文,横读,“五”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累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可谓轻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