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

2024-05-20

1. 央行货币政策

 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中央银行用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及信用量的一些政策、方针。中央银行通过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控市场利率,影响资本投资和市场的总需求,达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简介    
    
   1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来控制货币供给与利率的行为。经济过热时,央行卖出债券来减少货币流通、提升利率、减少投资,从而压缩总需求;经济过缓时,央行买进债券来投放货币到市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  
   2 、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主要是用来控制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和调节货币乘数;  
   3 、再贴现政策:央行为调节货币供应量而对再贴现利率、业务对象以及票据种类等的适时调整。  

央行货币政策

2. 怎么关注央行货币政策

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官方网站进行查询。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是中央银行,国务院组成部门。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概念不同,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财政政策是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采用工具不同,货币政策采用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水平的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政府往往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搭配,进行逆经济周期调控,财政政策采用工具有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减税或增税等。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3.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这是发的国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减少获增加市场流动性的目的。若流动性过剩,那么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收回现金,这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若流动性不足,则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这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操作上的主动性,也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法定准备金率。这在我国使用比较多,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收到一笔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银行的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创造乘数直接相关,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作乘数越小,起到收拢资金的作用,反之则反是;
第三,银行贴现率。银行贴现率事实上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贴现率,银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动性减少;贴现率降低,银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动性增加。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说法,在现实中,商业银行很少向中央银行借款,因为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导致客户流失,如果商业银行资金非常紧缺,必须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贴现率对货币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道德劝说。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警示等。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4.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这是发的国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减少获增加市场流动性的目的。若流动性过剩,那么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收回现金,这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若流动性不足,则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这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操作上的主动性,也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法定准备金率。这在我国使用比较多,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收到一笔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银行的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创造乘数直接相关,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作乘数越小,起到收拢资金的作用,反之则反是;
第三,银行贴现率。银行贴现率事实上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贴现率,银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动性减少;贴现率降低,银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动性增加。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说法,在现实中,商业银行很少向中央银行借款,因为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导致客户流失,如果商业银行资金非常紧缺,必须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贴现率对货币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道德劝说。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警示等。

5.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控制 货币供给量 或 调控利率 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对经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货币政策也主要通过影响这两个变量达到政策目的。
货币政策总要通过一些具体操作手段实现的,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手段,中国还有一项国情特色的手段:利率手段,即通过直接指定银行存贷利率来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例如买入债券,可以达到投放货币,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比率越高,货币政策就收得越紧。
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贷款可以增加货币供给。
利率政策:如前面所述,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和浮动比率影响市场。利率越高,货币资金成本就越高,政策就越紧,反之利率低则货币政策松,货币供给增加。

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货币政策专栏了解我国货币政策情况:
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2954/index.html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6.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有:1、公开市场业务,这是发的国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减少获增加市场流动性的目的;2、若流动性过剩,那么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收回现金,这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若流动性不足,则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这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操作上的主动性,也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3、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收到一笔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银行的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创造乘数直接相关,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作乘数越小,起到收拢资金的作用,反之则反是;4、银行贴现率,银行贴现率事实上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贴现率,银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动性减少;贴现率降低,银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动性增加,这都是理论上的说法,在现实中,商业银行很少向中央银行借款,因为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导致客户流失,如果商业银行资金非常紧缺,必须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贴现率对货币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5、道德劝说,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警示等。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4、购买力的暂栖处;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7. 央行的货币政策怎么了

货币政策有三: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现在一般采用的还是凯恩斯的相机抉择,就是逆经济形势操作,通货膨胀厉害的时候用紧缩政策,通货紧缩时要刺激经济就用宽松的货币政策。
1、法定准备金:如果央行要收紧流动性,把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一提高,商业银行就得把钱拿出来存到央行,相当于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达到了紧缩的目的。这个东东很有效,威力也很大。中国这种金融不发达的国家就好这一口。2010年内上调了6次。
2、再贴现:首先解释贴现,贴现就是商人把未到期的票据拿到银行去兑现,因为没到期,就打个卖给银行拿到现金,然后商业银行把未到期的票据扣卖个中央银行的行为要再贴现,如果央行要紧缩的话,就提高再贴现率就行了。再贴现率一般高于银行同业拆解利率,是一种惩罚性的措施。
3、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公开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债券、国库券。

央行的货币政策怎么了

8. 央行货币政策又转向了吗

近日,一季度经济数据刚刚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即宣布普降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从去年11月以来,两次降息、两次降准、财政赤字规模增加……政策面连连“出拳”。据此有观点认为,宏观调控已经转向,形成了事实上的大放水、强刺激。那么,究竟应如何准确地看待这些政策的意图?“宏观调控没有转向。”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坦言,总体看,近期宏观政策是温和的、连续的,其变动仍属于预调微调的范围。“已出台的政策并非要让经济重回粗放式增长的老路,而是为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寻求更佳平衡。这恰恰是政策定力的体现。”“尽管经济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当前就业情况良好、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没有必要搞强刺激。最近一段时间央行降息、降准主要是防止货币政策被动紧缩,维护货币政策的中性或稳健性。”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说。先看财政政策。2015年预算报告显示,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规模都有所增加,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约2.3%,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然而细细分析,从规模上看,目前的财政政策将原有的分散投资打包整合,预算报告中中央基建投资4776亿元,仅比去年增加200亿元;从结构上看,财政政策针对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一致。再看货币政策。“从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广义货币影响的效果看,今年广义货币M2的预期增长目标为12%左右,也可能略高一些,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马骏说,在货币供应量保持连续、稳定的同时,货币政策也需要根据宏观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进行预调微调。比如,降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货币供应量平稳适度增长。“由于央行基本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外汇占款已不是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来源,如果央行不通过降准或其他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货币政策就可能产生紧缩的效果。因此,两次降准不是要搞大水漫灌,而是意在保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马骏说。以最近一次降准为例,一次一个百分点,看起来力度超预期,但在外汇占款少增约1万亿元的背景下,普降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大致对冲外汇占款少增所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仍处于中性状态。再如,降息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实际利率的基本稳定。马骏说,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的差值,实际利率水平高低是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的重要指标。去年以来,CPI持续走低,如果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就会上行,从而导致货币紧缩。“在CPI持续走低和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适当降低基准利率,正是为了防止货币被动紧缩,保持实际利率基本稳定。”有定力,也要有活力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框架下,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宏观调控思路也需要适时转变。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一方面,应保持政策定力,稳定和完善宏观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不能仅仅因为“速度焦虑”而踩大油门,而应把握好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当经济运行接近下限时,政策的着力点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上限时,注重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就要实行定向调控,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去年以来,针对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央行实施了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措施,明确指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最近这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普降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定向降准措施,体现了定向调控的一贯思路。另一方面,也应处理好定力和活力的关系,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框架下,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保持定力不等于固定僵化、自缚手脚、无所作为。应当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有专家认为,央行动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补充流动性,引导利率水平下行,正是巧妙地避开了问题积累、被迫“放水”的尴尬境地,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今年调控方向已明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对于今年的宏观调控,政府工作报告已定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这些表述为今年宏观调控奠定了主基调,指明了方向。”马骏说,在稳定宏观政策取向的基础上,要切实把握并落实好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货币政策松紧有度。——尽早预判,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为应对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标可能出现的短板,需要宏观政策及时到位。“这就需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判能力和监测能力,根据宏观经济变化及时预调微调。”潘建成说。“央行‘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如果下行压力大于预期,不排除宏观政策继续调整的可能性。”马骏说。——有效发力,充分发挥公共项目投资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引擎”的动力,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潘建成认为,“双引擎”已逐渐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一动力依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要继续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比如,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支持薄弱环节。“一些结构性政策的集中发力,将对稳增长、调结构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支持产业成长性高的小微科技、绿色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再如教育、医疗等部分板块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可以创造投资机会,满足需求。”马骏说。——深化改革,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新常态孕育新机遇。要释放更大的发展能量,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释放改革红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